食管息肉在食管良性中居第2位,其发生率仅次于食管平滑肌瘤。由于食管息肉的瘤体由数量不等的纤维血管组织、脂肪组织以及来自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基质构成,表面覆盖有正常的食管黏膜,容易继发溃疡和出血,瘤体的纤维成分或为疏松纤维组织,或为致密胶原纤维组织,故又有称纤维血管瘤、纤维脂肪瘤、黏液纤维瘤、或有蒂脂肪瘤等名称。
引起食管息肉的原因
食管息肉属于腔内型良性病变,起初为很小或者直径不足1cm的黏膜瘤,生长缓慢,以后在其生长过程中,因受食管肌肉的顺序性收缩(蠕动)的塑形作用或铸型作用的影响,其外形多呈圆柱状或长条状,常有细而长的蒂,因此可在食管腔内上下滑动,息肉的蒂多在环咽肌水平,有时,病人因胃食管反流而将息肉从食管腔内呕吐到下咽部,口腔或口腔外,之后又能将其吞入到食管腔内,如果息肉呕至咽喉部后不能还纳,便会导致病人窒息或造成脑缺氧,随着食管息肉的逐渐发展与增大,有的病人的食管腔明显扩张,容易误诊为食管失弛缓症或贲门痉挛,但食管息肉不会造成食管腔的梗阻。